
在醫藥研發越來越強調臨床價值轉化率的當下,傳統按模塊找人的方式,已難以滿足新藥企業對人才的真正訴求。從新藥靶點、IND申報、臨床設計到注冊轉化,企業真正需要的是:能從“疾病視角”出發統籌藥物研發路徑的人才。
換句話說:如果你是醫藥領域的獵頭,現在不具備“臨床思維”,你就很難精準捕捉企業真正想要的候選人。
一、什么是“臨床思維”?
臨床思維不是醫生專屬,而是一種從疾病出發、以患者為核心、以適應癥為主線,倒推藥物研發邏輯和關鍵節點的認知方式。
傳統獵頭找人思路 |
臨床思維找人思路 |
找有某項技術/經驗的人 |
找能解決某類疾病研發難題的人 |
職責模塊化 → 技能匹配 |
疾病路徑 → 團隊結構 → 人才布局 |
關注“項目經驗” |
關注“臨床轉化能力 + 跨部門協作力” |
舉例說明:一個PD-1聯合療法項目,不只是找“抗體CMC工程師”,而是理解這個項目要解決哪類患者的療效瓶頸,然后識別:是缺靶點機制專家?缺臨床PhI設計人?還是缺臨床藥理PK/PD建模能力?
二、用“臨床思維”看懂企業真正的用人需求
以下是一些醫藥企業在找人時常說的“癥狀”,獵頭如何用臨床思維解析:
場景1:企業說“我們缺一個CMC負責人”
臨床思維解析:是因為當前藥物IND卡在CMC進度上,導致臨床一期延遲;問題可能出在制劑穩定性、雜質控制、工藝放大或QA對接NMPA節點。因此,不是隨便找個技術崗,而是要找:
- 有注冊報產經驗的CMC專家
- 懂得如何協同藥政、QA、注冊的人
- 能帶領團隊快速打通臨床前→臨床的節點
場景2:企業說“想找個藥物代謝研究員”
臨床思維解析:背后可能是擔心候選藥物的體內暴露水平、毒性代謝物或DDI風險。你需要問清楚:
- 是準備做人體PhI前的安全性評估?
- 還是已有臨床數據,需做PK/PD建模?
真正匹配的人可能不是“藥代研究員”,而是:
- 懂臨床前DM-PK研究、能參與IND撰寫的藥代負責人
- 能與臨床團隊溝通建模策略的跨功能專家
三、“臨床思維獵頭”的三個關鍵動作
1. 按適應癥畫圈找人,而非按崗位
-
你在找“腫瘤臨床運營總監”?
→ 不如搜“做過HER2低表達、三陰乳腺癌項目的臨床負責人” -
你在找“CMC團隊負責人”?
→ 不如篩查“有CAR-T病毒載體CMC經驗+三類細胞工藝放大背景”的人才
2. 按研發路徑拆解人才組合
比如一個新藥從Pre-IND到NDA,涉及:
- 藥理毒理負責人(支持IND)
- CMC + QA + RA(申報節點協調)
- 臨床科學家 + 臨床運營(PhI~III設計和執行)
- 藥物警戒負責人(DSUR、PSUR階段)
- 注冊負責人(中美同步申報)
獵頭不再只是找人,而是在幫客戶“搭一個研發閉環團隊”。
3. 與醫藥臨床專家深度對話
臨床思維建立的關鍵不是看崗位JD,而是:
- 跟PI溝通臨床試驗設計的真正挑戰
- 了解KOL/臨床數據需求對研發節奏的影響
- 解碼FDA/NMPA反饋信背后的“團隊缺陷”
四、獵頭的臨床思維養成路線
學習模塊 |
建議內容 |
疾病機制 |
腫瘤、代謝、自免、感染等主流適應癥入門 |
臨床路徑 |
新藥從IND到上市的主要時間節點、數據要求 |
醫藥法規 |
熟悉NMPA、FDA關于CMC、IND、臨床設計的要求 |
跨部門語言 |
學會聽懂注冊、藥理毒理、臨床運營、市場的“行話” |
推薦學習資料:DIA、藥智網、藥時代、FDA官網、醫藥魔方
五、醫藥獵頭的未來,不只是“技術中介”,而是“臨床路徑顧問”
新藥企業不是缺人,而是缺能加快臨床轉化的“對的人”。
有臨床思維的獵頭,才有能力成為真正的戰略合作伙伴。